李成伟 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
河南农业大学党委书记
近年来,河南省党政围绕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进行了许多探索,包括打造“三链同构”、融入国家粮食安全产业带、“一带一路”倡议深化下参与全球粮食治理等。新一轮产业技术革命蓬勃发展及其推动的战略新兴产业集群加速形成,使得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发展更加注重科技创新的内在驱动作用。河南省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须适应新形势,培育形成新质生产力,依靠科技创新驱动,走内涵式为主的发展道路。
一、河南省粮食产业新质生产力的现状
新质生产力是以产业科技资源及其所支撑的新产业新业态为特征的生产力。粮食产业新质生产力是以科技、创新、人才支撑粮食产业以及与粮食相关的战略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为特征的生产力。
(一)农作物常规育种全国领先但原始创新不足
河南省小麦、 玉 米 常 规育 种处于 全国领 先 水平, 自主 开发 的 郑麦9023、矮抗 58、郑麦 366、百农 207 和郑单 958 等先后是我国种植面积最大的粮食品种。小麦繁种基地常年稳定在 28.8 万公顷,年制种能力在18 亿千克以上,处于全国第 1 位。但河南省作物育种的基础研究相对滞后,与广东、浙江、北京等先进省(市)相比,在作物育种的基础理论和关键基因发掘与分子机理机制解析、基因编辑技术体系构建和优异基因挖掘、突破性种质资源创制等方面差距明显。目前,河南省仍处在以杂交选育为主的传统育种阶段,基因编辑技术、分子设计育种等现代生物育种发展不足。只有河南农业大学、河南省农业科学院等少数单位开展基因编辑技术、分子设计育种研究工作,省域整体育种体系建设与发达国家模块化、工厂化、流程化、信息化的现代育种系统相比尚显不足。
(二)粮食生产设施装备较强但高端装备不足
截至 2022 年底,河南省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 558.5 万公顷,其中 13.7万公顷高标准农田示范区,实现农田精准灌溉、智慧管理。全省规模以上农机装备企业 200 余家,产业规模近 600 亿元,农机总动力 1 亿千瓦,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 87%,高出全国平均水平 14 个百分点。但是,河南省粮食栽培与加工的机械化、信息化等技术研发“单项冠军”多,配套技术组装集成不足;农机装备中高端产品占比较少、核心配套能力较弱、产业链竞争力不强。国产大型、高端农机与国外差距较大,进口依赖程度高;多数农机零部件(齿轮、液压管件等)与江苏等省相比,存在着产品质量不足、一致性不足、可靠性不足的问题。
(三)粮食初加工能力强但精深加工不足
河南省生产了全国 1/2 的火腿肠、1/3 的方便面、1/4 的馒头、3/5 的汤圆、7/10 的速冻水饺,已经形成全国最大的肉类、面及面制品、速冻食品、调味品、饼干和休闲食品五大特色产业集群。2022 年,面粉加工能力 5846 万吨,面粉、挂面、方便面产量均居全国第1位。但是,粮食产业精深加工能力严重不足,高附加值的精深加工仅占 20% 左右,60% 以上农产品加工副产物没有得到有效利用。具有典型代表意义的食品工业规上企业增加值由 2006 ~2018 年的全国第 2下滑到 2019 ~2020 的全国第 4、2021~2022 年的全国第 6,甚至落后于福建、广东等非粮食主产省。
(四)新业态新模式快速发展但引领作用远未发挥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发展粮食产业经济的意见》(国办发〔2017〕78 号)、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大力发展粮食产业经济 加快建设粮食经济强省的实施意见》发布以来,互联网 +农业、精准农业、绿色食品、粮食产业观光、体验式消费、粮食电商等新业态不断涌现,“生产基地 + 中央厨房 + 餐饮门店”“生产基地 + 加工企业 +商超销售”“作坊置换 + 联合发展”“粮食 + 文化 + 旅游”等新模式快速发展。但是,这些新业态新模式并没有成为主流,引领粮食产业向战略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一些省(市),如天津,将粮食产业作为未来产业予以培育,发展微生物食品原料(人工合成淀粉)产业。近年来,在大食物观、大健康观引领下,消费者需求正向品质化、多元化、健康化转变。因此,河南省粮食产业亟待由传统产业朝着战略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转型升级。
二、河南省粮食产业新质生产力的问题
新质生产力的培育形成主要依靠科技、创新、人才等高端要素。然而河南省相对落后的经济社会条件,制约了这些高端要素的集聚,成为新质生产力形成的主要困难。
(一)科研平台的要素集聚效应有待提升
在种业创新平台方面,河南省正以“中原农谷”为重点,建设国家生物育种产业创新中心和神农种业实验室,建有国家和省级农作物种质资源库(圃)等;在粮食加工科研平台方面,建有小麦和玉米深加工国家工程研究中心、食品工业科学研究所、食品产业技术研究院、中原食品实验室等省级以上研发实验平台。但这些平台多于近几年建成,在集聚创新团队与人才力量、积累专利与技术等方面相对薄弱。与北京、广东等非粮食主产省(市)相比,农业和粮食类科研平台过少,聚集科教资源有限。
(二)科技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有待加强
种业企业数量多但能级低,2021 年河南省有 724 家农作物种业企业,占全国的 1/10,但没有 1 家进入全国农作物种业综合排名前 20 强。在国家农作物种业阵型企业 69 家中,仅秋乐种业(玉米)和金沃野农业(油料)2 家在列,最具有优势的小麦作物,没有种业企业进入小麦强优势阵型中。粮食加工企业中,2022 年省级以上粮食加工龙头企业平均研发强度(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的比例)为 1.1%,远低于工业企业的 2.1%,且近 80% 的龙头企业没有设立研发创新平台。粮食产业科技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还没有牢固确立。
(三)科技政策的引导激励效应有待发挥
围绕促进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河南省委省人民政府出台了《关于坚持三链同构加快推进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关于加快中原农谷建设 打造国家现代农业科技创新高地的意见》《关于推进周口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建设的若干意见》《支持中原农谷科技创新的若干措施》等文件。这些政策措施对于集聚科技创新资源,激励创新成果诞生具有良好的引导效应。2023 年在中原农谷设立了 14 项省重大、重点研发项目,投入研发经费 0.5 亿元。但总体上,由于时间积累和要素积累不足,科技政策的激励效应还远未发挥出来,关键性技术和突破性新品种还没研发出来,激励研发投入的效应还未显现。2022 年河南省粮食产业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约为 50 亿元,投入强度为 0.3%,低于山东省 1.0% 的水平。
(四)科技人才的基础支撑作用有待加强
河南省通过制定全省两院院士梯次培养计划,开展“中原英才计划(育才系列)”,组织实施科技攻关、重大科技专项等科研项目,正在不断完善青年科技人才发现、培养、激励机制,培养了一大批粮食产业的科技创新人才,建立了小麦、玉米、花生等产业链科技创新队伍。但总体上,支撑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科技人才队伍力量不足,不仅高端人才较少(相关领域仅有 2 位中国工程院院士和 16 位中原学者),且青年后备人才较少。河南省开设粮食及食品相关专业的高校共有 6 所,年毕业本科生约1000 人,硕士、博士研究生 200 人,远不能满足粮食产业发展的需求。
三、培育河南省粮食产业新质生产力的对策
新质生产力的核心是创新,载体是产业。河南省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必须把握“创新”和“产业”这两个关键。
(一)以战略新兴与未来产业培育重构粮食产业发展新格局
重构河南省粮食产业发展新格局,必须首先从战略理念上突出粮食产业是战略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而不仅仅是优势主导产业。一是重点培育支持食药(特医)产业。以特殊膳食食品、功能食品、个性化营养健康食品等营养健康食品制造为研究重点,生产出以普通食品形态为载体,可有效预防和降低慢性病风险或调节亚健康状态的营养健康食品。二是大力支持数字食品产业发展,开发 3D 打印技术,跟踪和“量化”营养素需求数据,精准“打印出”营养价值、成分、口味、质地和大小等均符合个体需求的个性化食品。三是前瞻布局未来食品产业,发展细胞培养肉、蛋、奶等大宗食品及食品原料,实现细胞工厂生产,减少食品工业对农业种植业、养殖业的依赖性,重点研发以作物为基础的新型食品原料,比如糖类、新兴生物活性物质等。
(二)以人才培养模式革新加强产业人才队伍建设
一是推进省属涉农涉粮高校革新人才培养模式,建立以“产业布局 +未来需求”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方案,强化应用型科技研发与技术创新人才培养。二是强调产学研联合培养人才,以中原农谷、周口农高区等平台为载体,构建政产学研整合的教育生态圈,建立“教育 + 科技 + 人才”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三是持续优化高层次人才引育政策,以政策和环境建设为重点,坚持引育并举,持续加大院士等高层次领军人才队伍建设。四是激发青年科技人才创新活力,坚持以德树人,优化师资队伍评价制度,激发青年教师面向未来食品开展创新创业活动。五是大力培养粮食和食品领域新生代企业家。持续不断优化政策体系,为粮食和食品领域新生代企业家的成长营造环境。
(三)以科技政策引导激励粮食产业科技创新
一是部署安排粮食产业科技战略方向和攻关任务,面向未来食品产业发展的新方向,部署实施一批食品科技重点研发专项。重点支持种业原始创新、粮食精深加工、高端装备等关键性技术,力争实现产业技术的颠覆性突破。二是强力推动产业融合,推动现代生物技术、信息技术、智能制造技术等与粮食产业的深度融合,加强粮食产业业态创新、模式创新、渠道创新,不断提升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三是加大科技平台建设,以龙头企业为依托建设一批粮食领域省级重点实验室和中试平台,推进产学研协同创新;支持神农种业实验室、国家生物育种产业创新中心等重大创新机构的科研仪器设施面向社会共享共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四是注重科技成果转化,完善“企业出题,揭榜挂帅”制度,推动科技成果快速下沉。五是积极融入全球创新网络,支持科研院所和高校积极参与国际同行学术交流与合作,支持领军企业在海外设立研发基地。
(四)以营商环境优化强化粮食科技企业培育
一是大力培育“专精特新”粮食企业,重视以新品类、新模式、新理念为支撑的新兴粮食龙头企业的生态圈与产业链建设,打造更多科技小巨人企业和独角兽企业。二是支持大型粮食企业建立研发机构,按照战略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优惠政策支持龙头企业和大型企业建立研发机构,加大研发投入。三是鼓励粮食企业加快推进数字化改造和低碳化转型,建立数字化智能化的生产管理信息平台,完善食物可追溯系统。
(五)以体制机制改革深化优化产业科技创新氛围
一是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体制优势,集中政府财政支持资金,加强政府财政资金对新兴粮食产业和未来食品产业的支持。二是创新运用金融工具,引导产业资本投向面对战略性和未来食品的产业园和产业集群、大数据网、产业基金等建设;引导市场化的产业资本投向新兴粮食和未来食品领域,培育更多粮食加工与流通企业上市。三是完善劳动保护和社会保障制度,加快完善粮食主产区劳动保护、工资保障、社会保险等兜底性保障政策,探索建立长期有效的职业培训制度,引导粮食企业帮助劳动者优化劳动技能结构,吸引更多高技能人才落户粮食主产区。